結核科開展硬質支氣管鏡治療效果好
文/黃宗富 鐘欣欣
10月3日,我院結核科應用硬質支氣管鏡進行了一臺甲狀腺癌嚴重浸潤壓迫氣管介入手術。該患者為79歲女性,因“發(fā)現頸前腫物3年余,氣促1月余”而入院。入院后進行CT檢查提示氣管上段距聲門2厘米處開始被腫瘤浸潤壓迫狹窄程度達95%,中段受腫瘤外壓,狹窄程度80%,進行頸部腫物淋巴結穿刺,病理提示甲狀腺乳頭狀癌,病人難以平臥休息,痛苦萬分。其家屬曾攜帶影像及病理學資料到廣西醫(yī)科大學一附院進行咨詢,無法進行外科手術治療,遂轉我院結核科進行介入治療。
由于患者年齡較大,病情嚴重,經電子支氣管鏡球囊擴張、高頻電腫瘤切除,治療風險高,且難以湊效。科主任曹賦組織科內人員討論治療方案,科內醫(yī)師及參與手術的護理人員一致認為在全麻下,硬質支氣管鏡鞘管鏟切腫瘤,若出血量多則應用鞘管壓迫止血,接著用喉罩連接呼吸機經電子支氣管鏡下高頻電切除硬鏡盲區(qū)殘留的腫瘤組織,隨后利用硬鏡鞘管擴張氣管中段受壓迫的部位,最后在硬質支氣管鏡下置入氣道支架,這樣進行治療,整個過程都能夠連接呼吸機輔助通氣,為病人的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經該科介入團隊的努力,順利完成手術,患者氣管梗阻緩解。
氫曹賦介紹,該科在醫(yī)院的大力支持下引進了德國KARL STORZ硬質支氣管鏡,并于今年8月28日成功開展硬質支氣管鏡治療技術以來,已成功為多名中央氣道病變的病人進行治療,均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未出現并發(fā)癥。該項技術的常規(guī)運用,標志著我院已成為廣西區(qū)內繼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院、第二附屬醫(yī)院、桂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之后,區(qū)內第四個能獨立進行硬質支氣管鏡診治的單位,玉林市的呼吸內鏡診治水平又登上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硬質支氣管鏡最早出現于希波克拉底的記載,用一個管子插入病人咽喉進行通氣。現代的硬質支氣管鏡則是出現于19世紀末期,德國的一位醫(yī)師用金屬管進行氣道異物取出,該技術曾經一度風糜世界,但由于需要全身麻醉、操作難度較高,出現軟鏡后,該項技術短暫沉寂,即使在內鏡技術異常發(fā)達的北美地區(qū)也僅有不到4%的呼吸科醫(yī)師掌握該技術。由于硬質支氣管鏡有著硬質管狀的物理特性,隨著現代麻醉學、呼吸道介入技術發(fā)展、呼吸機的普及,硬質支氣管鏡在介入治療的強大作用得到重新認識,診療范圍越來越大,擴大到了以下幾個方面:取異物(各種吸入性異物、支氣管結石、置入的支架等);氣管和支氣管狹窄;氣管和支氣管軟化及氣管食管瘺、中心氣道阻塞;良性、惡性腫瘤;氣道外壓性狹窄;各種氣道介入治療:球囊擴張、支架釋放、激光、電凝切、冷凍及氬等離子體凝固。目前我科已完全掌握了該項技術,必將為我市病友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呼吸內鏡治療,造福社祇。